古代皇帝为何对「万国来朝」情有独钟? | 循迹晓讲
◎ 循迹 ·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
◎ 作者:嬉皮笑脸
◎ 编辑:马戏团长
◎ 全文约4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
◎ 本文首发于【循迹晓讲】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前一阵东京奥运会,各国奥运代表团齐聚一堂的盛况,让不少人想起一个词——万国来朝。
这个词一般是指,在古代王朝域外民族前来朝贡称臣的意思,历来被中原统治者视为域外民族对自身政权合法性的一种肯定。
当然了,在现代国际关系里,国与国之间都是平等的,没有什么朝贡的说法,现在的人之所以会提到所谓万国来朝,更多是出于一种民族主义情绪,觉得我们办的奥运,行,日本岛国办的奥运,不行。日本搞的奥运会,哪哪都是漏洞,我们搞得奥运会,诸国有口皆碑等等言论。
◎ 从开闭幕式到奖牌质量,全方位对比
这些话中无不透着一种天朝上国般的自大与无知。
对于真正的万国来朝,不少人也是这般态度,认为这是古代中国强大的一种体现,看,人家小国都臣服于天子脚下,难道不是说明我们自古以来就实力强大,德行充沛?当然,也有人认为,万国来朝纯粹是古代帝王脑袋抽了,大撒币,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面子工程。
这两种观点,无论哪种都只是看到万国来朝的浅层逻辑,忽视了万国来朝背后的深层次逻辑,要理解万国来朝为了什么,那还得从头梳理。
在中国历史上,最早的万国来朝发生在西汉。
西汉的时候,中国第一次打通了西域,当时在西域的那些大小国家,为了和汉朝搞好关系,都纷纷派遣使节到长安以示友好或者臣服。不过这种万国来朝与后世版本的万国来朝有一个很大的区别,汉朝一般是别国主动派使节前来,并非中央政府的有意组织,其意义也与后世差别极大。
◎ 西汉帝国的势力范围
等到隋朝的时候,史书里第一次用到“万国来朝”这个词。
根据《隋书·音乐志》记载,“每岁正月,万国来朝,留至十五日,于端门外,建国门内,绵亘八里,列为戏场。”万国来朝的活动主要发生在大业年间,也就是隋炀帝杨广在位的时候。
当然,稍微有一些文化常识的都会知道,这万国是个虚数,那实际来的国家有多少呢?满打满算也不过几十,当时西域四十四个国家,有三十余国来,除此以外,北面的突厥,契丹,南面的林邑,真腊,还有东面的日本,都派了使者来朝贡。
◎ 隋帝国势力范围
尽管这里面大多都是小国,但是毕竟人来的多,隋炀帝为了彰显自己,排场自然也大,单看这隋书里这段,戏场铺开有足足八里。当然了,隋炀帝搞这种大排场也不是纯粹的要面子,炀帝也有他的算盘,《隋书》记载,“诸蕃至者,厚加礼赐;有不恭命,以兵击之。”什么意思,简单来说,就是你买账,肯来我这称臣,我就厚待你,你不来,那我就发兵打你。
后来发生的事,比较熟悉历史的都知道,隋炀帝穷奢极欲,没几年把隋给折腾没了。不过即使到唐朝,万国来朝该搞一样搞,不仅搞,而且排场远比隋朝更大,来的国家更多了。
◎ 国家博物馆中的油画作品《贞观盛会》 作者:孙景波 李丹 储芸声
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,来朝拜的国家最多足足有三百多个,东西南北各种小部落小政权都来了,即使是到安史之乱后,唐朝实力大不如前,也还有七十余国来朝。不过随着唐朝国力进一步衰落,最终负担不起万国来朝的昂贵成本。
唐以后的几百年,中国周围这几个少数民族就开始崛起,像是契丹,女真,党项,这几个民族都成了气候,中原王朝甚至都打不赢这些北方政权,他们又怎么可能派人来宋朝称臣纳贡?
等到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,倒是享受了一把万国来朝,只不过蒙古版的万国来朝跟汉人版的还不太一样,汉人版的更偏向于,不战而屈人之兵,只要认怂,尽量不动手。而蒙古是直接进行武力征服。
明朝建立以后,情况又发生了变化。
朱元璋上位以后,也喜欢搞万国来朝,早在洪武年间,就有首《太清歌》,“万国来朝进贡,仰贺圣明主,一统华夷。普天下八方四海,南北东西。”这歌词现在看,其实就是拍朱元璋马屁,说他一统天下,各国臣服。但是从侧面也能看出来,当时明朝也确实有实力搞万国来朝。
◎ 明 仇英《诸夷职贡》图
明朝比较有名的万国来朝主要集中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,明成祖派郑和、尹庆、王景弘、侯显几人出使异域,其中尤其以郑和下西洋最为有名。郑和带船队从中国出发向西,甚至抵达了非洲,带回来不少酋长到北京朝拜。
不过宣宗即位以后,以浪费为理由,禁绝了这种朝拜,明朝从此也基本不再搞这些花里胡哨的,仅保留几个固定的藩属国,定时定期朝贡。
到了清朝,出了个特别喜欢讲排场的乾隆皇帝,万国来朝自然也是深受乾隆青睐。
◎ 清《万国来朝图》此画虚构了藩属及外国使臣到紫禁城朝贺的场面
◎ 清《万国来朝图》局部
正所谓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明朝文人拍朱元璋马屁还只是写个歌,这到了清朝,有人直接画了张《万国来朝图》讨好乾隆,上面密密麻麻画满了元旦来朝拜的各国使节,就连当时的欧洲国家,英吉利法兰西都在其中。
只不过,这画的景象根本是一厢情愿的虚构,画成的那一年是乾隆二十六年,根本就不是各藩属国的朝贡年,几个小国根本没来,各藩属也不都是年年朝贡,有的国家两年一次,有的国家十年才有一次,得到朝贡年了,才会派使者来北京,都碰到一起,才算万国来朝的盛况。
根据《起居录》的记录,乾隆二十六年元旦,皇帝只是和往年一样,在太和殿接受朝拜,然后惯例宴请蒙古王公还有入紫光阁的功臣,根本没见任何外国使节。
◎ 1820年清帝国疆域
乾隆喜欢搞排场,可当时清朝和唐朝不一样,没法一下搞几百个国家来朝拜这么大排场,倒不是说清朝在乾隆时期国力有多差,主要原因出在中国周边的小国上数量上。
清距离唐已有近千年,在这么漫长一段时间里,中国附近的几十上百个小国基本都被统一兼并,等到明清的时候,基本已经没剩几个,也就是早就臣服的安南和朝鲜,还有廓尔喀南掌这些国家。
尽管来的国家少了,但是这架子不能丢,乾隆依然坚持大清是天朝上国,别说周边小国了,就连英国人马嘎尔尼来了都要人跪下磕头,下跪礼事件最后弄得两边非常不愉快。
◎ 马戛尔尼对乾隆皇帝行单膝下跪礼
过了几十年,当英国人再来大清的时候,别说磕头朝拜了,大炮和火枪直接顶到了大清脑门上,统治者们几千年以来做的万国来朝美梦也就此破灭。
纵观万国来朝的历史,其实无论是将其捧为“祖国强大的一种体现”还是斥为“面子工程”,都只不过是看到了万国来朝表面的那一层。
对当时的皇帝而言,万国来朝与其说花钱,不如说反而替他们省了不少钱。
要理解这个结论,就需要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试想,只用搞这么一场活动,就能轻松分辨出来,周围的这么多国家,谁服我,谁不服。这比起一个个派使节过去试探省事多了。
明代名相张居正就就对外关系上曾有言,“摇尾则投之以骨,狂吠则击之以箠”,就是说对外族要跟对狗一样,摇尾示好就丢骨头犒劳,对你乱叫的就拿棒子打。
◎ 隋朝版万国来朝
之前提过,隋炀帝搞万国来朝也是这个想法,为了分辨敌我,当时的高句丽私通突厥想造反,被隋炀帝得知以后,借着万国来朝试探高丽王,高丽王心虚没来,隋炀帝便据此判断高句丽要反,并且以此为借口,发兵征高句丽,这才有的后面三征高句丽。
不只是隋炀帝,唐朝继续搞万国来朝,也是同样的目的,唐朝的边疆上有无数小国,一个个甄别所需要的成本太高,直接搞一场万国来朝辨别这些周边的小国,谁忠心臣服,谁有反心,省事多了。
除了成本层面上的考虑,万国来朝还能增加收入。试想,皇帝只需要送点小恩小惠给这些边境上的小国,如此就能保证边境平稳,而边境平稳以后,不仅能在边境一线开垦农田发展农业,还能促进外贸繁荣,隋唐时期边境盛行茶马互市,用汉地的茶叶交换西域的马匹,既省下了一大笔对外动兵的军费,又能增加开垦和贸易带来的税收,何乐而不为。
万国来朝的这花销,就跟宋朝的岁币一样,在皇帝眼里仅仅不过是维持自己统治和平的成本,和巨大的军费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。
当然,除了经济考虑,对统治者而言万国来朝还有别的作用,也就是捧万国来朝那些人说的,这万国来朝能显出帝国国力强盛,不过呢,这个强盛不是外宣,而是内宣。
对于这些临近的小国而言,中国的体量摆在那里,本身就足够震慑了,对于那些离得远的,像是欧洲诸国,你摆多大架子人家也不咋理,人家有别的考虑。
◎ 隋末群雄割据图
之所以靠万国来朝摆出一副强盛的样子,说穿了,就是摆给皇帝治下的人看的,在明清之前,古代皇帝算不上真正的独掌大权,皇权有无数的敌人,皇帝需要不断和各种势力,包括诸侯,士族,群臣互相争夺权力,像是隋炀帝,他不但得摆平外面这些小国,国内也有不少势力盯着他皇位,宇文家,李家,这都是大族,他都得防,一旦他稍有懈怠,就要死于他人之手,隋炀帝的下场也证实了这一点,死于宇文家,天下归了李家。而摆出这么一个架势,则能有效震住潜在的反对者,尽可能稳住自己的位置。
除了这些利益上的考虑,万国来朝也有心理上的诱因。
任何一个帝国,尤其是专制帝国,都是有扩张欲望的。古代中原王朝也不例外,但是这种欲望对于古代中原王朝而言是个巨大的累赘,因为古代中国在经济上极度依赖小农,这使得土地的价值几乎都集中在耕种一个领域,也就是说一旦土地无法耕种,其价值就会大大降低,而古代中原王朝的边境,向西是荒芜沙漠和高原,向北过于寒冷,向南则是大片的雨林,无论哪个方向,都不适合传统中式的小农发展。
这也就意味着古代中原王朝向外扩张,其短期收益远远低于实际控制花费的成本。而万国来朝既能满足古代中原王朝扩张的心理需求,又能让帝国避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管理经营这些边塞地区上,引某王八的话讲,这就是赢两次。
◎ YY出来的清代外国使臣朝贡油画
当然了,古代皇帝搞这个,不可否认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私心,中国历史上几个搞万国来朝的君主,隋炀帝,唐太宗,明成祖,清高宗,哪个不是出了名的要面子。这就跟炫富一样,有钱了总是克制不住想秀一把。
这种心态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明清两朝,其中尤其以明成祖和清高宗为甚,明清时期,皇权的膨胀达到巅峰,在汉地几乎没有势力能威胁到皇权,之所以这俩皇帝大搞万国来朝,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的私心,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心态。
总的来说,古代中原王朝搞万国来朝,本质上还是一种统治术,最终目的就是维护皇帝的统治,省钱,节约的是皇帝的统治成本,对内宣传,也是为了保证皇帝的地位,至于其他问题,那都是次要的。
当然,这种思路也使得中国古代出现了各种畸形观念,最主要,也是遗毒最深的就是天朝上国思维,让大部分人都认为除了本国其余国家都是下等国家,这种病态思维直到今天还存在。
(END)
——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——
希特勒:我看德国妇女的子宫,早该管管了 | 循迹晓讲
中国酒(流)桌(氓)文化,谁是始作俑者?| 循迹晓讲
养虎为患:是谁促使苏联重工业迅速崛起?| 循迹晓讲
最奇怪的战斗:为救法国人,美德联军痛击党卫军 | 循迹晓讲